关注微信公众号
持续性蛋白尿,是肾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。且尿蛋白本身也有“肾毒性”,在蛋白质大量漏出的过程中,会伤害肾小球的滤过屏障,以及引起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,导致肾功能恶化。
降尿蛋白,是预防尿毒症有效的手段之一。不管是自发缓解,还是经过药物治疗后,肾友的尿蛋白能缓解,都预示着肾病离尿毒症又远了一大步。
那很多肾友就问了,是不是尿蛋白控制好了,就不会得尿毒症呢?
也不是!关键还要看以下三点。
1.
患者基础肾功能
如果一节电池本身就所剩无几了,就算我们再怎么省电,也还是很容易用完。
同样的道理,如果在肾病开始诊治时,肾友的肾功能已经比较差了,剩余可用肾单位太少,那么,就算尿蛋白控制得再好,肾功能还是会继续不断往下降。到了CKD3b-4期,尿毒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。
当然,这也不是说破罐破摔,尿蛋白对中晚期肾病患者就不重要了,几年后透析还是十几年后才透析,区别是很大的。控制好尿蛋白,对中晚期肾病患者延缓进入透析时间依然有意义。
2.
是否定期随访
尿蛋白一段时间好 ≠ 一直好。
在长期追踪的研究中,一些本来已经“治”(临床完全缓解)的肾病患者,后来却发生尿毒症。
其他肾友也一样,就是肾上线反复提醒大家的,即便尿蛋白转阴,稳定了一段时间,定期复查也是必须的,不能因为觉得自己“好了”就不用再管了。
3.
药物、血压等其他情况
部分肾损伤不以尿蛋白大量增多为表现,常见的比如,接触一些肾毒性药物或保健品、环境中的肾毒性物质比如铅汞等重金属,导致间质性肾炎.
此外,还有贫血、高血糖、高血脂这些其他情况也影响着肾病预后。
因此,慢性肾病的管理,并不是只管降尿蛋白这一个方面,它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管理体系,涉及到肾友各项指标(尿蛋白、血压、血脂、血糖、肾功能)、药物(尤其是肾毒性药物)、日常情况(突发情况如感冒发烧、饮食、运动、心理、睡眠),相辅相成,只有方方面面坚持做好了,我们才有信心说,这辈子不会得尿毒症。